六月是考试季,对于我省参加中考和高考的部分学子们来说,即将站在职业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的岔路口。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打通职教到本科的学历上升通道,职业教育不是“终点教育”,升学深造已成为常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又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升学的同时兼顾了就业。我省的职业教育发展业已驶入快车道,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职教学子们搭建起人生出彩的“立交桥”。
拓宽升学通道缓解“独木桥”压力
2022年夏季,原本计划招生1000人的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迎来了2000余名中考生争相填报。而这种情况在2022年的中职招生季并不是个例,这背后除了普高分数线较高外,职业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了解和认可也是重要因素。
“孩子去年中考接近500分,填报了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的3+2专业。一开始我们也担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一学年即将过去,孩子不但没有放松学习,还比以前更开朗自信了,说自己想一直升学考本科学校。”合肥市民曹先生说,从学校学满三年毕业后,孩子就可以升入对口的高职就读两年拿到专科文凭。孩子自己还想继续考本科,作为家长也很支持。从一开始进入中职学校的迷茫失落,到现在找到目标,曹先生觉得职业教育并不是“终结教育”,反而是改善了学生通过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
来自学校的一组数据也给了曹先生这样的职教生家长们更大的信心。据统计,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对口升学班考取本科人数逐年增加,从2017年的2人,2018年4人,2019年9人,2020年25人,2021年29人,到2022年85人。2022年该校毕业生793人,考取本科和大专人数751人,升学率为94.7%。
事实上,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尤其是架起中职—高职—本科的升学立交桥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在逐年增加。据了解,近年来,我省通过深化对口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学分制改革试点等措施,不断拓宽人才成长和升学的途径。改革完善省内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及对口招生工作,优化“知识+技能”考试结构。同时扩大学分制改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促进区域、校际、专业之间及其它类型学校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和转换。职业教育不是很多人理解的“终结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
据悉,今后教育部还将完善“职教高考”顶层设计,扩大职业本科、职业专科学校通过“职教高考”招录学生比例,使“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招生的主渠道,推动建立省级统筹、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改善学生通过普通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让中考分流压力和“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重实践助力学生掌握“一技之长”
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我省参展的“人人出彩”和“制造强国”两个板块引起关注。展出内容从非遗技艺传承到创新技术研发,从虚拟现实到智能制造,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既有技能大师的技艺呈现、又有学生技能的充分展示,在体验、互动与交流中展现我省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将工匠精神时刻融入技能人才培养。参会的学校与科大讯飞、京东方、比亚迪、江淮蔚来等头部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紧密对接制造强国和我省“三地一区”战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教的主要模式,助推产业兴旺。
对于职教学生来说,升学是其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技能培养也为其未来的就业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张梓茹是蚌埠商贸学校毕业生 ,2019年初中毕业面临中考失利的她迎来了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是打工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一门专业技能?最终她填报了蚌埠商贸学校的西餐烹饪专业。在2020年安徽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她以一道颜色艳丽、层次鲜明的“枇杷酥”,获得了中式面点组一等奖,同时获得了免试升入黄山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读本科的机会。刘恒是蚌埠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生 ,因获省技能大赛一等奖,顺利进入合肥学院服装专业。他们的共同点是通过“一技之长”赢得更高学府的入场券,握住未来就业的筹码。
据了解,在省内职业学校中,技能教育已经全方位融入到学业中。以合肥工业学校为例,该校推行课证融通,积极推进1+X技能证书制度试点,将证书涵盖的职业技能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目标中,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将证书评价过程和学习评价结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此模式下,该校近三年来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各级技能竞赛信息技术类赛项中成绩优异,获得网络布线赛项2个全国比赛一等奖,网络安全赛项2个全国比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已有34名学生通过大赛途径升入本科学校深造。
教育供给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匹配,为此,校企合作模式也已成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订单式培养,遴选高技能人才进学校兼职教学等方式,我省正推动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在合肥市,政府统筹协调27家政府机构、38家职业院校、9个行业指导委员会、84家企业开展校企、校地合作,建立区域性现代职教集团。投资435万元,建成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人才供给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有效对接。在职业院校建立95个实习实训基地,在83家企业建立开放式实习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合肥市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设置3500个工位,2022年以来面向企业、院校、社会开展各类培训就超过10万人。
阜阳市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目前,全市共有应用型本科高校1所、在校生5000余人,高职院校4所、在校学生2.4万人,中职学校24所、在校生13.8万人,每年毕业学生近6万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升学和技能的双向培养,所以我们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一个是走升学,另外一个就是技能的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采用企业订单式的培养,可以直接面向企业,这样就缩短了企业培训人员的时间。”阜阳科学技术学校副校长汪志说。
提质增量共建“技能大省”
“我省正在谋划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建‘技能大省’,加速向内涵式提升、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在近日举行的高水平学校与专业群建设会议暨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上,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说。
据了解,我省现有职业院校267所、在校生148.6万人,位居全国前列,年均培养技能人才近50万人。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升级版中职学校分类办学标准和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实施中职“双优计划”和高职“双高计划”,创建省级中职优质学校122所、双高高职院校33所,5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职扩招连续三年录取近28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实现量质齐升。
在增加数量的同时,我省还着力提升培养质量。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协同发展,在全省开展高职专业学院、高职中专分校设置试点工作。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院校立项省级质量提升工程项目7552项,承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任务6567项。健全省、市、校三级技能大赛体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始终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中职组获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高职组获奖率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近年来,中职、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8%和91%以上。
同时,我省在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统一规范各类中职学校类别名称、建立全省统一的中职网上招生录取平台、开展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及省级升级版中职学校分类达标示范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全国率先,职业教育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我省特色的发展之路。下一步我省将把服务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根本目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巩固中职基础地位,推进高职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新增经费向职教倾斜
为了给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坚实支撑,近年来,我省财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通过投入上加力、结构上倾斜、改革上增效,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据悉,我省夯实中职教育基础地位,超前部署中职学校分类达标和示范建设,2022―2023年,安排教育督导评价奖励补助资金3600万元,对改善中职办学条件成效显著的市予以奖励。支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高层次技能人才队伍。
围绕省十大新兴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我省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调整优化生均拨款系数,向产业亟需、市场需求迫切的专业倾斜。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抵免等政策,探索“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引导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改革完善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政策,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鼓励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据了解,2022年,全省财政职业教育支出149.4亿元,较上年增长15.3%,高于财政教育支出增幅7.3个百分点,新增教育经费不断向职业教育倾斜。我省财政将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市级重点保障职业教育。力争到2030年,全省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铜陵市:统筹领导提升供给能力
围绕十大新兴产业设置相关专业33个;整合城区7所公办职业学校建设1804亩的职教园区,完成市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同时推动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成果丰硕。近日,铜陵市荣获2022年度省政府职业教育督查激励地市称号。继均衡教育之城后,职业教育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据了解,铜陵市现有职业院校7所,其中高职院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3.4万人。围绕我省十大新兴产业,该市共开设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113个专业;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成立铜业学院、化工产业学院和阿里巴巴数字商业产业学院等。
为了加强统筹,提升供给能力,铜陵市整合城区7所公办职业学校,投资20余亿元高标准建设1804亩的职教园区,完成市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办学规模和效益均得到较大提升。同时建立市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加强市校合作,与铜陵学院、铜陵有色集团公司联合成立铜业学院,建设铜产业人才服务中心和铜产业开放协同创新平台、铜产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为铜产业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
全市职业学校围绕十大新兴产业设置相关专业33个,新增、扩招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产业相关专业8个,压减、停招船舶驾驶、制冷与空调、应用化工技术等9个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示范专业,12个省级示范专业。
为助力农业发展,铜陵市还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带头人能力提升、“种养+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业创新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等行动,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中、高职院校设置涉农专业4个,涉农培训技能人才2000余人次,有序有效有力衔接乡村振兴。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晓嵘)
滁州市: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兴产业
全市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比例达100%,停办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的专业,专业设置90%匹配全市主导产业。近年来,滁州市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据悉,今年以来,围绕“专业产业双链对接,职教赋能八大产业”主题,滁州市开展校企对接会等系列活动,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
为了适应市场社会需求,滁州持续优化职教专业结构。每年开展中职学校办学资质和专业设置核查,引导广大学校紧扣产业链部署职业教育专业,停办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低的专业。指导学校主动对接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及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加快布局相关专业点,推动传统专业升级改造等。目前,滁州市中职学校共开设8个专业大类共56个专业,与全市主导产业的匹配度达90%以上。
产教融合深入推进。2013年滁州市成立全省首家区域性职教集团——安徽滁州职业教育集团,现有成员161家。成员涵盖食品、化工等14家专业合作委员会和家电学院、长电学院2家企业学院。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初步建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所共赢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比例达100%。各职业院校共与376家大型骨干企业建立起较为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公共实训基地192个,订单培养学生达6400余名,提供专业对口实训岗位2700余个。 (李邦军)
淮北市:职技“并轨”驶入发展快车道
搭建从中职到本科纵向贯通的职教体系,合并学校实现资源优化重组迭代升级。今年以来,淮北市建立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职技融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迈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快车道”。
近年来,淮北市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建起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纵向贯通的职教体系。投入32亿元建设淮北职教园区及配套设施,总投资30亿建设淮北理工学院。全市中职学校由25所合并至6所,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重组迭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人、省级大奖获得者9人,全国技术能手9人、省级技术能手12人,江淮杰出工匠6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突破25万人。
全市职业院校与淮北矿业集团、安徽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等80家园区、企业合作,提供订单班及实习生。淮北煤电技师学院与淮北矿业集团深度合作,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孵育“煤海之子”,锻造“矿业强兵”,学院深挖人才“富矿”,培育矿业强兵,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服务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职院校对接医药健康、绿色食品等产业,设置专业31个,占专业总数的76%。高职院校近80%的专业对应淮北市产业布局.
同时,通过职技融通培育精品专业。2018年以来,国家级工匠大师杨杰、王忠才等5人被调入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政府开办工匠大师工作室,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杨杰工作室”,学生们可以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最前沿的仪器设备、生产技术动态链接起来,转化为实际动手能力,打通了职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目前,随着杨杰这样的工匠大师或调入、或到职业院校做兼职教师,有力促进了淮北市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打造了学校的品牌优势专业。(于金龙)
安庆市:高标准建设职教园区
探索建立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集团内中职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产教融合,职教专业设置覆盖安庆市全部主导产业。近年来,安庆市发挥职教集团的引领示范作用,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也为满足全市企业高素质人才需求提供了保障。
据了解,安庆职教集团充分发挥集团高职院校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的引领示范作用,与集团中职学校通过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积极探索建立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集团内中职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同时稳定集团高职院校高质量生源供给,学科专业高标准建设;保障集团内企业高素质人才需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完善协调互通机制建设,架好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线。安庆职教集团在安庆市市政府主导下,按章程建立起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现已实现专业设置覆盖安庆市全部主导产业,并建立起系统化课程体系。集团高职学校充分发挥办学资源优势,现已在全省率先组建8个专业学院,覆盖安庆全县域,开展中高职一体化联合办学。
强化中高职贯通招生力度,设好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起跑线。安庆职教集团不断拓宽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范围,采取多种招生方式拓宽中职生升学渠道。定好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航线,组织中高职学校按专业分段确定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中高职学校毕业生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集团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机衔接课程体系与教材、推进产教融合、建设师资队伍、开展实践教学、培育竞赛成果、教学资源共享、科研服务水平、健全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等九个方面深层次践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杨元纲 翟程玲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蒋六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