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80后,我出生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里,见证了农业税退出舞台的历史时刻,亲历了脱贫攻坚战,期盼着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潮中,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丰衣足食担份责出份力。
在太和县这片淳朴而厚重土地上,从小我就经常跟随父母到田间劳作,亲身感受如何用心耕耘,用汗浇灌,用劳动收获满满的硕果。一辈子做工种地的父母亲告诉我们弟兄:“要用汗水向土地换粮食,不能弯腰从地上捡粮食,这才是堂堂正正的人!”这句话一直牢牢地印刻在我心里。1998年中考后,我选择了参军入伍报效祖国。那年,我走出乡村来到伟大的首都北京,在天安门前大会堂边成为一名扛枪站岗的哨兵,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五年军旅生涯,我有幸再次与农业生产结缘,在政治、经济、科技中心的北京,见识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2002年,我作为带队班长,被安排到师农场值守驻训6个月。在此期间,我一边带班驻守,一边向师农场工人学习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深化了对现代农业生产的理解与认识。驻守结束后,我被评先进个人,推荐参加了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接受系统教育。培训后,组织调派我到北京市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基地接受实践培训,多次到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植西瓜种植基地等农场参观学习,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不期而遇的部队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悄悄点亮了一个农民儿子的心灵,种下了一颗扎根乡村土地干好现代农业的种子。
士官退役后,我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太和农村。没有高学历、没有专业技能的我,也曾迷惘过。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到沿海发达地区去打工挣钱。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感到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不是我们这些习惯农家环境的追求,我终究还是回到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2007年婚后,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如何在土里刨饭吃成了摆在我眼前的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思考,我发现打工潮造成农村青壮劳力越来越少,而老一代农民对新时代农机农艺农技不适应,在国家粮食安全极端重要的大背景下,尽快成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新农人”,成为能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和唯一途径。
在村镇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重温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时的学习内容,开始运用机动喷雾机等新型农机设备,尝试为周边农户提供田间管理等社会化服务。经过几年初步的成功尝试,2011年我逐步拓展服务内容,增加了耕种服务项目;2013年我再接再厉,开始提供耕种收管综合服务,同时租种外出务农村民的撂荒地开展农业生产。通过提供农业全程托管和技术咨询服务,我向周边村民分享农业生产经验,传播推广成功的农业生产知识,帮助打工村民解除耕地撂荒的后顾之忧。退伍回乡的军人,辛勤耕耘农民,服务农事的助手,我的努力得到镇村干部和周边乡亲的鼓励和好评,2016年被评为地方“基层优秀共产党员”。
知识不断更新,学习没有尽头。从事现代农业,更加需要持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2019年,镇村干部雪中送炭,鼓励我加强技术学习,推荐参加职业农民培训(大豆种植)。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到试验田同技术人员实地探讨研究,我提升了大豆种植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效地解决大豆种植田间管理化控问题。当年我种植的大豆喜迎丰收,亩产达210公斤。周边村的农民群众纷纷上门探讨,我也倾囊相授交流,帮助大家一起增产增收,共同度过三年疫情困难期。2023年,在高质量农民培训(大豆单产提升)中被评为“优秀学员”,当年我种植的大豆亩产达230公斤,单产平均再创新高。
今年,我幸运地参加了高素质农民培养(产业融合)班。听领导讲政治、听老师讲技术、听同学讲经验,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收获很大。今天的农业不再是“种在地,收在天”的传统农业,需要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知市场、会种植、能营销、善管理会的高素质农民,在国家好政策的支持鼓励下,成长为“田秀才”“土专家”,积极运用良田、良机、良种、良技,带动周边农民共同增产增收。
今后,在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一定以更大的干劲,作为一名“老战士”,坚持发扬当年为祖国首都安全站岗放哨的奋斗精神;作为一名“新农人”,更要扛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担当,继续放好哨站好岗。
太和县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