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以来,安徽省大力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实现“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交汇点,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牛鼻子”。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安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深入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学生深入科研、产业一线,引导他们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服务安徽省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和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激发批判性思维和前沿探索能力,提升创新实践素养。
高校要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五育”并举,引领青年学子筑梦远航,同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耕细作人才发展沃土,以充足的“耐心资本”护航高校人才成长。
第二,优化特色高校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在高等教育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既要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前沿做出积极回应,也应根据办学基础、学校定位、优势特色和未来规划扎实推进,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加以贯彻实施。
当前,安徽高等教育应紧扣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和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落实办学自主权、强化省市共建、激发改革活力,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以分类特色发展为路径,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竞争并发挥自身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高校和特色学科专业,增设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完善退出机制,从而更好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第三,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等教育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匹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安徽高校坚持围绕产业、服务产业,推动专业谱系对接产业图谱,强化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建设,增设一批“微学科”“微专业”“微课程”,提升了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同时高质量推进安徽高等研究院建设,构建总院和合肥、芜湖、阜阳、淮北分院的“1+4”组织框架,为全省支柱产业发展搭建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移新平台。后续,安徽高校要持续推动“四链”融合、“四业”协同,做到“产业布局到哪里、人才培养就跟进到哪里”,深化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育人机制,增强产教和科教的融合度,提升人才培养与行业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孔辉 安徽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