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鱼灯映新光
安庆师大学子赴歙县调研非遗瞻淇鱼灯
来源: 2025-01-26 15:36:00 责编:田华 高勇 伍静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入了解瞻淇鱼灯这一古老而独特的非遗文化,2025年1月19日,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非遗社会实践团前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开展了一场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15c5c95e3614b28c76117d98c100d17

(图为社会实践团成员与瞻淇鱼灯传承人合影)

瞻淇鱼灯,作为徽州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瞻淇鱼灯起源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瞻淇村的正月期间进行表演,形似鲤鱼,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

实践团成员走进瞻淇村,参观了鱼灯的制作工坊。在这里,他们目睹了鱼灯从无到有的整个制作过程,从选材、扎骨架到糊纸、绘图,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传承人的心血和智慧,鱼灯的制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是承载着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7cee7ffe3dfd3a059f4f835827a7e70

‌(图为瞻淇村民正在制作鱼灯)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采访了瞻淇鱼灯的传承人——汪近午。汪近午是土生土长的北岸镇瞻淇村人,自幼就接受父辈文化艺术的熏陶,接触到瞻淇鱼灯这项非遗技艺,至今已制作鱼灯50余年。2024年1月,汪近午入列黄山市瞻淇鱼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唯一一位瞻淇鱼灯市级传承人。在实践团的邀请下,汪近午现场展示了鱼灯制作的部分工艺,并指导实践团成员亲手体验鱼灯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鱼灯制作的复杂性和传承人的艰辛,更感受到了非遗文化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人的执着精神。

9b55b933fa1534834350f4ac76469d5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鱼灯制作)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非遗传承人,汪近午在继承发扬瞻淇鱼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推陈出新,通过重新设计鱼灯的黄金比例、改变鱼灯的连接方法等方式,在保留延续鱼灯古老元素的同时增加自己的创新思维,使瞻淇鱼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d2fe467d09f638ec679fe40abc6f531

(图为汪近午正在向实践团成员介绍鱼灯制作工艺)

为了推动瞻淇鱼灯的传承,汪近午不仅在村里无偿教学生们学做鱼灯技艺,还与各地学校合作,将瞻淇村作为写生景点之一,将瞻淇鱼灯推向更广阔的未来。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还与瞻淇村的村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村民们对瞻淇鱼灯的传承和发展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瞻淇鱼灯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瞻淇鱼灯,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村民们表示,非遗文化不仅是他们的骄傲,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会一直支持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

84ff180b72e2d5e45cd4039c305caab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流鱼灯文化)

51aac40a7b50504787d982d9dc26361

(图为瞻淇鱼灯在村中的展示)

瞻淇鱼灯承载着当地人对风调雨顺,喜乐安康、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这是瞻淇鱼灯传承至今绵延不绝的理由所在。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们对瞻淇鱼灯这一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传承人的坚守,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实践团成员们表示,他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瞻淇鱼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920a5bb37a4ce2420f05246b797400b

(图为瞻淇村村民制作的鱼灯)

此次非遗社会实践团的黄山之行,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文化的调研之旅,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旅。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与村民的互动以及亲身参与鱼灯制作,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他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瞻淇鱼灯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bb8224f6d642cfc5e254907520afdd1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瞻淇村合影留念)

                               

/孙璋延  /张嘉琪 李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