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8日,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学生前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卢村木雕楼,深入学习和体验徽州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同时推动徽州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黄山市黟县卢村木雕楼志诚巷)
卢村位于风景秀丽的黄山脚下,其木雕楼群被誉为“中国木雕第一楼”,是徽州雕刻艺术的瑰宝。这里保存着大量精美的木雕作品,每一幅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调研团队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深入了解徽州木雕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及其在当代的传承现状。活动当天参观了志诚堂、思济堂、思成堂等宅院,近距离观赏了这些宅院中的精美木雕。这里采用了混雕、线雕、隐雕、剔雕、透雕等多种精湛工艺,雕刻出的人物、动物造型栩栩如生,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观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图为黄山市黟县卢村木雕楼志诚堂)
木雕楼中有一块腰板,其雕刻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画面上,一位书生正骑在马上,准备赶赴科举考试,他的神态端庄而自信,仿佛已经胸有成竹。书童紧随其后,担着沉甸甸的行囊,步伐稳健,眼神中透露出对主人的忠诚与敬仰。身后,一位胖胖的邻人倚门而立,满脸不舍,他或许在为书生送行,又或许在默默祈祷他能高中榜首。雕刻师运用了高超的浮雕技法,将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书生的马匹被雕得健壮有力,肌肉线条流畅自然,仿佛正在蓄势待发。马上的书生,其衣袂飘飘,仿佛随着马儿的步伐轻轻摇曳,生动展现了古代士人的风雅与从容。书童的担子则被雕刻得极为精细,担子上的物品层次分明,连细小的绳索都清晰可见,展现了雕刻师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图为志诚堂木雕细节图)
在参观过程中,调研团队还采访了卢村木雕楼景区的工作人员和当地的雕刻艺人。他们了解到,徽州木雕技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年轻人不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坚守者默默耕耘,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木雕传承人汪德洪表示,他自幼跟随父辈学习木雕技艺,至今已有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他说木雕雕刻技巧融合了平刀块面法的粗犷、圆刀雕琢法的细腻、浮雕的立体感、通雕的层次丰富以及阴雕的含蓄之美,要求雕刻者从粗坯制作到凿细坯、修光、打磨,每一步都精准细腻,最终通过巧妙的着色上光,使作品呈现出既保留木质自然美感又富含艺术创意的独特韵味。在他看来,徽州木雕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门技艺,从而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图为调研人员在思济堂采访当地工作人员)
通过此次学习之旅,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徽州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与独特。他们表示,将把所学所得带回校园,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形式,向更多的同学宣传和推广徽州木雕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手工艺。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继续深入探索徽州木雕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推动其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他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徽州木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为调研成员在卢村木雕楼合影留恋)
文/孙璋延 李玉衡 图 /张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