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怕自己并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这是日本作家中岛敦所著的翻译小说《山月记》中李征的心路历程,也是作者本人彼时复杂心理的真实写照:生活在对外侵略的法西斯主义统治的国家,他痛恨殖民侵略者,对原住民怀有无法平复的同情与心痛;但同时,他所生活在的祖国正是那个令人痛恨的施暴者,在生存的重压之下,他内心不曾泯灭的良知与不得不“助纣为虐”的现实激烈斗争着,却只能沉默着,像李征那般,在心里长出一头只有黑夜里才能怒吼的野兽。
读《山月记》,我们也许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李征的这句话,也像一束激光,照得我心里那头迷茫而又彷徨的“野兽”无处可藏。李征渴望以诗成名,但又害怕自己不仅无法功成名就,又丢了官,左右为难,最终因自我怀疑又迫于现实而化身为虎遁于山林;西汉将领李陵,想刺杀单于回报祖国,又怕自己的功绩无法被传回到朝廷,徒丢性命,这样的心态最终导致他惨遭误会,诈降变为真降,却自慰为无可奈何之举。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患得患失,不敢放手追求自己最渴望的东西,焦虑而纠结,从而陷入无尽的痛苦、自责之中。
《山月记》引导我反思: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曾如李征一样,陷入“美玉”和“瓦砾”的纠结之中呢?课堂上想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却又怕被同学说成爱表现、抢风头,最终低下头,悄悄收回即将举起的手;课下想去请教老师问题,又怕被看低而默默将“问题”收入包底;想要暗自努力去读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却又怕被人评价为不高级的大学,不热门的专业……他人的看法、潮流的裹挟,不知从何时起,成了阻止我们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真实想法的绊脚石。
是时候抬起头了!
反观文学作品中的另外两人:苏武,与李陵一样被困匈奴之手,但他即使在母亲去世、妻子改嫁,自己困于草原忍饥挨冻、无人知晓时,也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忠心与气节,不屈服于诸多的“无可奈何”; 司马迁,在同时期的朝廷里,不顾天子和群臣的妄下定论,坚持忠心,公然为李陵的投降辩护,遭受宫刑,却最终在狱中写完《史记》,完成了对自我的坚守。而现实中的中岛敦,也终于辞去工作,专心追求职业作家的梦想,通过写作发出了良知的呐喊,在一度向命运妥协后高昂起头颅。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只要心中的信念坚如磐石,理想之光必将照亮未来!
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放下心中的种种顾虑,勇敢奔向属于自己的未来。他人的不了解、处境的黑暗、前路的不确定性……这些都无法阻碍我们前行的脚步,因为我们心中从不缺失目标。而这目标,是超越曾经的自己,而非别人;是做自己心中真正有意义的事,而非证明给其他任何人看。毕竟,在自己的人生中,只有自己是真正的主角;人生从来不是一场和他人的赛跑,我们需要直面的只有自己。同时,也不要困于自怨自艾,不要在抱怨过往虚度韶华的同时却任由新的华年流逝。是像李征、李陵那样犹豫不决、痛苦不堪,还是像苏武、司马迁那样坚持、相信自己,这都由我们自己来选择。于我而言,我更愿意选择摒弃那些胡思乱想,拨开头脑中的阵阵迷雾,只专注于眼前要走的路;而那些外界的干扰,终将在我前行的脚步下随风散去。正如世界跳水冠军全红婵的教练所说:你只需要专心跳好每一个动作,其他事情,不用去管。心中有梦想,豁然天地宽。
当停止焦虑与纠结,一段时间后回首,你可能会惊讶:在外界的喧嚣中,自己竟已静心走过如此一段长路。更希望你,纵然身穿层层阴霾,纵然外界评价如暴雨袭来,心底留存着的仍是最初那个本真的自己。这或许就是中岛敦想要给我们的启示。
合肥一六八中学高二(8)班 刘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