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当第一声春雷唤醒大地,当教学楼前的樱花吐出第一簇新蕊,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六年级语文组的教研春天也悄然开启。恰似《月令七十二候》中“桃始华,仓庚鸣”的物候更迭,老师们的课堂也呈现出“革命教育似红梅傲雪,名著阅读如紫藤垂韵,文言启蒙若春溪漱玉”的盎然生机。二十二天里,老师们完成了十二节课的相互聆听,就像校园里那些樱花一样,各自绽放,又彼此呼应。
名师课堂示范引领
(一)革命精神的文本解码与情感共鸣
方国庆主任执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教学目标清晰,既立足文本分析,又关注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四个事件串联课堂,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伊始,通过观看李大钊生平视频,快速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精读分析环节,方主任采用“画句子—对比分析—分角色朗读”的步骤,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体会人物品质。例如,对比敌人与李大钊的描写,凸显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并思考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在总结环节,方主任通过提问学生“还知道哪些革命先烈”并结合图片展示烈士事迹,将李大钊的个人精神延伸到革命群体的伟大,引导学生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体现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二)名著阅读与实用写作的完美嫁接
刘海英老师执教《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课堂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充分体现了单元语文要素与习作目标的融合。通过“文本细读+活动探究+写作迁移”的三维设计,将名著阅读与语言实践深度融合。尤其在“梗概写法”指导中,通过对比《鲁滨逊漂流记》原著与梗概文本,引导学生归纳梗概特点:保留主干情节、语言简洁,既保留了文学鉴赏的深度,又落实了实用性写作技能,符合六年级学生从“理解内容”到“掌握方法”的能力进阶需求,学生学有所得。
(三)情感曲线与表达艺术的深度剖析
郝源源老师执教的是《那个星期天》,她先引导学生概括出“我”的心情变化:“期待——焦急兴奋——焦急失落——伤心委屈”,再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心情变化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别找出了文中描写光线、动作、心理、语言的句子,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比较品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情境,理解“我”的心情和感受,从而体会抒情的方式和方法。最后,辅以小练笔拓展,让学生学以致用,扎实落实单元教学任务。整节课中,老师用主问题贯穿课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知识的累积。
特色课堂精彩纷呈
(一)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
朱莹莹老师带来《骑鹅旅行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上,朱老师借助KWL表格和窗口式笔记两种思维可视化工具,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前者唤醒经验、聚焦问题、闭环反思,后者则如考古学家的毛刷,轻扫文本的尘埃,露出细节的纹路。当学生用“事实—问题—感受—联系”四栏解构麻雀的嘲笑时,文字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成为一面映照现实的棱镜。整节课以“变形”为叙事支点,撬动学生对奇幻文学与成长主题的双重探索,将尼尔斯的小人儿之躯化作一扇窗口,让学生透过文字的光影,窥见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正如尼尔斯在雁背上俯瞰瑞典山河,学生亦在文字云端翱翔,望见心灵故乡的晨光。
张丽老师执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整本书交流课。课堂上,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KWL表格”梳理已知与想探究的内容,并组织小组合作,聚焦人物形象分析。学生们通过阅读原著、查资料、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深入探讨了汤姆、波莉姨妈、哈克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并以“观点+理由”的形式进行汇报。课堂最后,学生通过自评量表反思学习收获,充分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节课巧妙融合阅读策略与可视化思维工具,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获得教研组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资料实证与情感表达的多维实践
孙士梅老师带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教学。本节课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节课中,学生通过对李大钊的神态、动作、言行的描写,体会到李大钊不畏强权、坚贞不屈、镇定自若的人物品质;通过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课文背后的故事,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课堂上孙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自主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仅学会了本课的知识,还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收获满满。
徐梅丽老师执教朱自清的名篇《匆匆》,以“时光流逝”为主线,通过名言导入、叠词品析、名家范读、批注对话等环节,引导学生感悟散文语言之美与作者对时间的深刻哲思。课堂注重朗读与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对比、问句赏析体会无奈与焦虑,最后以朗读表达个人感悟。情境创设和朗读指导效果显著,有部分学生对抽象情感理解不足,仿写内容较空洞。
夏倩老师执教《那个星期天》,精准把握习作单元目标,聚焦第三、四自然段文本精读,搭建读写转化阶梯。通过引导学生解析作者情感表达技法,提炼内心独白铺陈、典型事例支撑、情景交融渲染等写作策略,有效突破“如何具体细致传情达意”这一教学难点。过程中,通过探究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后的写作环节,评价标准清晰量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从方法掌握到创作迁移的学习闭环。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
吴高敏老师带来《学弈》这篇文言文的教学。她立足单元教学视角,紧扣语文要素,通过AI技术的创意运用,构建了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方案。巧妙采用“挑战通关赛”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层层递进的通关任务。特别是“看图下棋”的互动环节,以黑白棋子为教学媒介,直观形象地突破了文言文理解的重难点,实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统一。拓展的辩论环节,既扎根文本又超越文本,引导学生将古典智慧与现实生活结合。学生在思辨中深化认知,在交锋中提升思维。吴老师的课,上得灵动有趣,讲练结合,张弛有度,童趣盎然。
曹丹老师同样执教《学弈》一课。她紧扣“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语文要素,通过多种方式诵读、对比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从两个徒弟学习下棋的正反故事解析中领悟“专心致志”的哲理,目标清晰,层次分明。课堂注重文道统一,结合生活实例与思辨设问,搭建古今联结,激发思辨。课上增加小组讨论并引入《弈秋败弈》等群文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归纳主题,深化迁移。教师注重语言积累与思维训练并重,既夯实文言基础,又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深度思考,使传统文化智慧与当代学习困境自然共鸣,充分彰显文言文“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陈芳老师执教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关联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让“辩”字贯穿始终,由浅入深,引领学生走入文本、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领会《两小儿辩日》中蕴藏的智慧的火花。陈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唤醒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锤炼了学生逻辑表达的能力,既呼应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要求,又昭示了辩论思维对终身学习的深远意义。
王春燕老师执教了《石灰吟》《竹石》,本节古诗教学凸显三大亮点:首先,立足单元核心目标,精准聚焦“托物言志”手法,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发现石灰与竹石意象的共性特征,有效建立咏物诗的学习范式。其次,教学策略灵动多元,通过“明意象—析品格—悟诗情”三步支架,实现古诗意象的具象化建构,明确诗人的人生志向。最后,注重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联结,引导学生联系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探寻那些像石灰、竹子一样的人,实现了传统诗词的创造性转化。
这个三月,屯小滨湖六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深耕课堂,在文言教学中夯实基础,在革命教育中传承精神,在名著阅读中启迪思维。那些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如同春风化雨,悄然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放学时分,看见几个孩子蹲在樱花树下,小心翼翼地收集飘落的花瓣。想起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里写的那句“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但好在,每个春天都会再来,每节好课都会留下痕迹。
就像此刻,风又吹落了一些花瓣,而明天的语文课,马上就要开始了。
来源: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