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坚守公益授课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安庆师大学子将环保知识“搬”进小学课堂
来源: 2025-04-08 09:42:54 责编:田华 高勇 彭玲

垃圾分类讲解、相关知识竞答、课后分享感悟……4月2日,安庆师范大学大学生绿源环境保护协会延续着21年来公益授课的“老传统”,将环保知识“搬”进小学课堂。在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大龙山中心学校、永林小学、实验小学四所学校中,通过沉浸式互动教学,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科普教育课程。

全景 上课1 后侧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者标准将垃圾进行各项分类,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活动总称。”课堂上,协会成员之一、数学类专业2024(3)班的盛泽睿化身“小老师”,围绕着“垃圾分类”展开讲解,从“什么是垃圾分类”到“垃圾分类的影响”四个环节,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进行简单的科普。“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也是关键一环。”她表示,经过这次的“环教”课堂,更加坚定了她为环保教育作贡献的决心。

“电池属于什么垃圾?”“垃圾分类有几大类?”“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怎么区分?”……在课程结束后,为巩固学生们的相关知识,设立了知识问答环节。面对“小老师”连接不断的问题,学生们也表示不在话下,纷纷举手抢答。

“在课程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电池这种有害垃圾该如何正确丢弃。” 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四年级(2)班的赵若雅坦言,在“小老师”的教学下,她逐渐明白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后她也会加入环境保护的队伍,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1年间,协会成员代代相传,握紧“环保教育”接力棒,从初设的摸索实践到如今的熟练运作,将开展“环教”课程变成了一个不变的传统,沉淀为独具特色的公益课程。

每年,绿源环境保护协会都会组织成员前往周边小学,从水资源保护、节约用电、白色污染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环保课题入手,为孩子们宣讲环保知识。现今,“环教”课程开展已达42次。

结束学生合照

“环境保护虽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随着新技术的出现,环境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生绿源环境保护协会会长、广播电视学专业2023(2)班的吕海雲介绍,每年,协会都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与随之产生的环境问题而开设相应的课程。

据悉,大学生绿源环境保护协会将延续开展“环教”课程的传统,创新教学模式,持续走“环保育人”道路,通过“教学+实践”模式,将环境保护教学扩展至户外,把环境保护意识寓于学生心中,助于环境保护良态发展。

撰稿:学生记者 符钟宇 摄影:学生记者 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