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2025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录取结果陆续“出炉”,安庆师范大学2021级法语专业“喜报”频传,全班24人,12人报考研究生,9人“上岸”,其中录取院校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院校。
结合自身偏好,选择专业方向
一开始法语专业2021级的齐雨晴也和大多数考研学生一样处于“两眼一抹黑”状态,面对这场漫长的备考之路既充满担忧,又因缺乏清晰的指引而陷入迷茫,感到无从下手。
“我建议她采用逆向思维,从就业角度倒推,通过收集、了解各大企业的人才招聘信息,结合自身职业兴趣偏好和能力特长来确定考研专业方向。”辅导员易惠介绍,自大三下学期起,她就陆续与学生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方向。“我们希望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鼓励以‘外语+’的复合模式规划考研路径,以此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经过反复比对分析,我捕捉到管理类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需求较大,结合自己的法语语言优势,最终决定跨考国际商务专业。”齐雨晴分享,在社交媒体上查询了大量经验帖又多次咨询辅导员和往届有经验的学姐,详细了解她们的本科学习经历后,发现有诸多相似处。“明确了目标之后我就更坚定冲刺目标,铆足了劲投入备考。”
“刚开始背诵专业课,哪怕全部已经反复背了两三遍,内容依然像散沙,难以串联,根本无法完整复述。看着书本心里很焦虑,越着急,越不敢停下背书的节奏。”她展示着被翻卷边,布满密密麻麻的标注、圈画的专业课书本。“直到背诵五六遍后,那些零碎的知识点突然可以清晰地织起来。按流行语来说‘何时葡萄先熟透,你要静候再静候’。”
越焦虑,越不敢停下背书节奏
早晨七点,法语专业2021级的黄先洋已准时到达外国语学院五楼空地进行每日的早读,随后,他快步下楼完成学院课程学习。经过简单调整,他再次回到学院五楼自习室继续扎进专业课、公共课学习中。晚上十点多,踩着学院的闭门时间回到宿舍,有时还会待在宿舍楼下的院子里背诵当天未完成的任务。这样的作息,黄先洋坚持了近三百个日夜。
2024年12月,离全国研究生考试仅仅只有10天,黄先洋又一次报名比赛,前往北京参加“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
“学科竞赛对我来说是备考路上的‘调味剂’,既检验了阶段性学习成果,也在备赛中潜移默化的调整心态。”他坦言,当时正处于考研瓶颈期的他,受挫于写作和翻译提升,一度让他信心全无。“因为临近考试,参赛报名时我很犹豫,还是想以赛促学,便狠下心参加。虽然拿到该赛事的国赛银奖组第一名,但内心更多的是忐忑。回学校后,我复盘了比赛中暴露的问题,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最后调整与冲刺。”
有困难第一时间告诉我们
“不管是备考期间还是后续的复试,老师们说的最多的是‘有困难第一时间告诉我们’。”齐雨晴说,学院全方位的关心也是她的动力来源,为了不打扰他们的备考节奏,很多关怀都私下展开。老师们会询问复习进度,及时捕捉到困难并解决。“准备调剂时,张默老师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和各学校的竞争性,帮我收集信息并选出最适合的三个学校。”
除了埋头自习室,黄先洋也走进办公室,或通过社交媒体向学院老师寻求专业指导和帮助。“我特别感谢褚芮老师,备考期间她帮我修改了数篇500词左右的法语长作文,根据我的写作情况,给予我相关的建议。”在多次“以赛促学”经历中,黄先洋与指导老师们围绕比赛、考研以及未来规划讨论,老师给予专业指导与心理疏导,帮助他及时调整备考方式。
安庆师范大学法语专业负责人张默说:“法语专业本科生均是零起点学习,且国内硕士点数量有限,每年各高校法语专业考研录取率较低,而面对社会对法语人才的动态变化,学院积极推进专业改革,围绕学生个性化方向,着力培养兼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法语人才。”
“最近,我们正在准备本科生论文答辩,结束后我们将应学院邀请,为大三备战考研的学生做经验分享会。在传递备考心得的同时传递法语专业‘互帮互助、薪火相传’的传统。”黄先洋说。
文/王忠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