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师大学子用爱助力视障“天使”感知世界
来源: 2025-05-22 15:33:22 责编:田华 高勇 伍柏松

5月18日,在第35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安庆师范大学“益”起向阳志愿服务团走进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用创新游戏、趣味手工搭建起特殊桥梁,让视障儿童在“听”与“触”的世界里,收获成长与感动,感受生命的多彩与温暖。

“声音能带我找到方向,我好像‘看见’了!”

“啪、啪、啪!”来自不同方位的拍手声在教室响起,志愿者为视障儿童量身打造“听声辨位”挑战。13岁的杨凯奇是活动中唯一的一位全盲孩子,志愿者从不同方位拍手、跺脚,制造声源干扰。面对挑战,他侧耳凝神,指尖在空中划出试探的弧线。“声源在左手边。”当他准确指向声源,现场响起阵阵掌声。“声音能带我找到方向,我好像‘看见’了!”

游戏策划、道具采购、流程预演……为构建契合视障“天使”认知发展规律的实践活动场景,“益”起向阳志愿服务团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启筹备工作。“我们基于儿童感知觉发展理论,通过多重声源刺激、非视觉语言引导等方式,帮助孩子们突破视觉局限。”团队成员、特殊教育专业2023级的汪涵雪表示,期待孩子能够在游戏互动中,用独特的感知方式拥抱世界。

志愿者将传统桌游“谁是卧底”进行创新改编,为孩子逐一分发纸条,用拟声词和简单动作解释规则。“西瓜是‘呱呱’叫的绿色大圆球,哈密瓜是带着花纹的甜甜圈!”在团队成员、金融工程专业2023(1)班吴昊的引导下,孩子们沉浸其中,展开推理。当“卧底”身份被识破,“西瓜”阵营击掌庆祝。“看到孩子从最初的羞涩到自信,我便知道游戏的意义远不止娱乐,更是帮助他们突破自我、向阳而生的桥梁。”吴昊说。

_MG_0978

“用指尖触摸世界,原来这么有趣!”

“顺着这个凸起往下压,对,这里是机翼。”团队成员、特殊教育专业2023级的陈雨婷用“凸起”“凹陷”等触觉化表述替代视觉指令,帮助杨凯奇通过触摸完成折纸创作。杨凯奇反复摸索折痕,当纸飞机终于成型,他把机身贴在脸颊。“以前总觉得世界是模糊的轮廓,今天用指尖感受纸张的变化,原来我也能触摸飞翔的形状。”

揉彩泥、压褶皱、勾花边……14岁的张正梅正在用指尖探索感知的独特方式。“用指尖触摸世界,原来这么有趣!”张正梅直言,每当彩泥在手里变成立体的样子,她仿佛看见了新的颜色。新闻传播学类专业2024(3)班的史佳敏全程陪伴创作,不时递上工具、调整角度。看着张正梅用掌心在彩泥上压出细密纹路,史佳敏说:“这些痕迹是我们一起用触觉搭建的‘对话桥梁’,我教她技巧,她却让我读懂了‘看见’的另一种可能。”

五年级的程似耀将彩虹色泥块叠成薄片,指尖轻轻按压出渐变的弧度。陈雨婷蹲下身来,递上湿润的彩泥,引导他感知色彩过渡的纹理。“你看,这里再捏得蓬松些,就像云朵托着彩虹。”在两人的协作下,一道立体的彩虹逐渐成形。“这些彩泥作品不仅是孩子们触摸世界的媒介,更是他们心底最纯粹的渴望。”陈雨婷说。

_MG_1073

“我们愿做他们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

活动间隙,站在门外的李女士(化名)望着女儿郑艺在志愿者陪伴下的身影,眼眶湿润:“孩子知道今天有志愿者要来,早早就催我送她过来。”李女士展示着手机里保存的志愿者合照。“艺艺刚来学校时总把自己锁在角落,现在会主动拉住志愿者的手,这些变化是大家用爱心一点点‘哄’出来的。”

作为一支常态化志愿服务团队,“益”起向阳志愿服务团每周都会于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黄梅戏教唱、非遗文化体验以及心理情绪疏导等活动。“我们愿做他们感知世界的眼睛和耳朵,通过持续的陪伴告诉这些视障‘天使’,他们值得被看见、被支持。”汪涵雪说。

“特殊教育不是俯身施与,而是蹲下身来,牵着他们的手共同触摸世界的温度。”陈雨婷说。对“益”起向阳志愿服务团而言,此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堂生动的“成长课”。他们用心记录孩子们的笑容与进步,用创新和坚守为特殊儿童探求世界搭建桥梁。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用更多元的形式助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让每一份独特的生命都能绽放光彩。


(撰稿:学生记者 方鑫慧 杨子娴 摄影:汤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