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挥部,我们于10时32分,在西江近岸处,发现一头江豚在水面漂浮,行动迟缓,身体一侧有明显伤口,疑似受伤。请指示!”“巡逻组,情况已收到。你们持续观察江豚动态。指挥部立即组织救援。”……6月28日,“江豚救护演练”巡逻组在安庆西江发现“江豚”险情后立即做出响应,启动长江江豚救护应急预案,化身“江豚拯救者”,集结相关救援单位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长江江豚,素有“水中大熊猫”的美誉,对维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航运干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江豚在生存过程中常受到误捕、疾病、搁浅等“死亡威胁”。为进一步提升长江江豚的应急救护能力,安庆市农业农村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携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庆西江迁地保护中心、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大观区及迎江区农业农村局共同开展“江豚救护演练”。
为普及江豚救治的科学知识,中科院水生所长江江豚繁育研究中心郝玉江主任怀抱江豚仿真模型,通过层层剖析江豚生理构造、基本生物特性,对江豚救护的救护流程、现场初步救治注意事项、后续养护处理等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培训。“本次培训使我构建了清晰的知识框架,有助于我更深入地了解江豚的习性与救护原理。”生态学专业2024级研究生薛立勋坦言,讲座通过展示具体的操作方案,将江豚救护理论知识转化为可理解、可共鸣、可参与的行动指南。
一接收到指挥部指示,两艘救援船只立即出动,环绕遇险“江豚”布置下“锅底”型渔网拦截,救护人员纵身跃入水中,利用担架将“江豚”轻移至搜救船。“围网设置能有效防止遇险江豚应激出逃,因本次险情设置于近岸,故采用‘锅底’型围网方式。”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敏敏教授在指导救援工作中表示,救援人员在捕救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江豚体征,防止江豚撞网造成二次伤害,并根据不同水域的水文情况灵活变通围网方式。
郝玉江俯身检查“江豚”伤势,用剪刀仔细剪开缠绕在“江豚”尾部错综复杂的渔网,依次使用生理盐水、高锰酸钾水或双氧水、祛腐生肌膏对尾部伤口进行初步处理。陈敏敏则濡湿毛巾轻轻覆至“江豚”上,模拟江豚呼吸节奏,一手保护呼吸孔,一手舀水补给水分,维持“江豚”生命体征,待搜救船只停泊靠岸,即刻将“江豚”转移至暂养池中,由救援专员辅助游泳,进一步观察伤势。
提前布置现场场景、准备药品器材、实时记录“江豚”体征……对于生物科学类专业2024(4)班的汪海强而言,这是一次“难得而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即将开展‘保护长江水生动物科普宣教’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我希望能够向更多人传递长江水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他说。
此次活动积极响应了《安庆石化综合码头提质改造工程对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补偿项目》中“长江江豚救护演练”的切实需要,推动渔政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树立长江江豚救护“以人为本、科学施救”的工作原则,筑牢江豚栖息安全保障,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基础上,共同守护长江生态家园。
文 /学生记者 汪巧 赵晨阳 图/ 疏锦森